98堂

 
第十六届基地硕博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人:刘宇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次数:10


 新闻网讯 626日,98堂-色花堂 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在文治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第十六届硕博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98堂-色花堂 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主任闫平教授线上参加论坛,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执行主任胡向阳教授,法庭科学系副主任刘建华副教授,青年教师童晓雪、李亚玲、贺娇,以及2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侦查学硕士研究生王雨诗主持,通过学术分享、互动提问和专家点评的形式推动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能力提升。

第一位发言人博士研究生官畅就寄递毒品犯罪的多元协同治理进行探讨,指出寄递毒品犯罪方式以“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为主,具有信息流多元隐蔽、资金流依赖第三方支付、运输流伪装手段多样等特征,治理中存在信息流溯源难、资金流侦查漏洞、运输流行刑衔接失灵等难点,提出从主体、技术、制度三方面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在点评环节中,施剑博士认为一是多元协同治理的难点与机制构建之间还需要建立起严密的逻辑衔接,二是针对所提出的难点只从技术层面作出了回应,还应当从主体和制度层面进行回应。刘建华副教授指出应当明确多元协同治理应当以什么样的底层逻辑为主在主体、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协同,此处的创新性还有待进一步深挖。贺娇老师建议可以参考联邦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弥合相关信息需求和信息保护的冲突,同时认为所提供的案例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多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精准的案例检索。范田雨博士则针对联邦机器学习算法在多元协同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讲解。


 最后胡向阳教授指出,一是选题很有研究意义,但是题中“治理”的范围太大,可以从侦查或者取证角度研究则更聚焦。二是题中谈到“多元治理”则在总体内容上需要实出“多元”治理。二是寄递毒品犯罪应当分为“寄”“送”“取”三个阶段更为准确,并且两头的联系最为重要。四是寄递毒品犯罪类似于电信诈骗犯罪,仅仅通过个案侦查难以侦破,往往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共享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类案进行侦破。




 第二位发言人硕士研究生樊金森围绕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风险与规制路径展开,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主要应用于证据分析、文书生成、风险预警等环节,同时存在技术可靠性、透明性、价值偏差与伦理困境、权责界定、数据安全与隐私的五大维度风险,进而从技术改进、法律规制、伦理原则、行业自律四方面提出规制路径,最后展望未来技术层面新型算法发展及制度创新上动态响应型治理模式构建,强调智慧司法以人为本的技术增强范式。

 在点评环节中,刘建华副教授指出在应用现状方面对于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应用风险方面各项风险之间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进行界定,规制路径方面应当遵循规范、制度、实践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并且须与前面提到的风险一一对应,最后展望部分应当避免过于具体而与规制路径部分重复杂糅。付琳博士建议可以从司法鉴定程序的各个环节入手具体论述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并且在搜索文献方面需要更加精准、聚焦。贺娇老师建议针对人工智能和鉴定人的责任分配问题,可以检索阅读关于人机协作模式下责任分配的相关文献,对于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的实践运用案例还须依据更为权威的官方文献来证实。

 胡向阳教授点评指出,总体上题目很有研究价值,未来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领域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并且会更加科学、准确。但以下方面有待改进:一是应用现状方面没有紧扣“司法鉴定”,没有突出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二是一些问题的提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例如算法偏见在指纹鉴定中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三是规制路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最后环节,胡向阳教授结合自已多年教学科研办案经验介绍了“摹仿笔迹的识别”,让在场的师生深受启发,收获满满。

 论坛结束时,胡向阳教授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学术热情,将研究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实务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本次硕博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Copyright © 2015 98堂-色花堂 All rights reserved